贵州师范大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工程类)
(2023级 使用)
一、专业简介
物联网工程专业 2014 年开始本科招生,2019 年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研究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集成、物联网系统规划与设计、应用等,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领域。专业培养旨在夯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核心基础知识,注重培养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素养,以物联网感知层知识为核心,注重传输与内容相结合,强调软、硬件相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基于 5G+物联网行业产教研一体化教育云平台,大力实施与电信运营商的产教深度融合,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集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职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兼顾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工程师和职教师资“一体化双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在物联网、通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领域胜任职业工程师的能力,能适应贵州物联网、大数据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里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养)
目标 2:具有较好的数学、通信、AI、计算机基础,掌握通信网络、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系统的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构建物联网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体现专业知识与能力)
目标 3: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具有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以及行业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具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体现应用能力)
目标 4: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体现团队沟通)
目标 5:通过岗位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的职业发展机会。(体现持续发展)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具备下述能力,包含两大类共13条毕业要求:
(一)思想政治要求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增进“四个认同”。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家国情怀,具有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二)工程认证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物联网工程相关问题的表述;
1.2能针对物联网工程相关具体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物联网相关专业工程问题;
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物联网相关专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2.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3.1掌握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单元(部件)的设计;
3.3能够进行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在设计中 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工程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5.1了解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能够针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具体研究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6.1了解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分析和评价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9.1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与交流:能够就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答辩,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10.1能就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11.1掌握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了解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内涵将通过下列指标点体现: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图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思想品德 | √ |
|
|
| √ |
工程知识 |
| √ | √ |
|
|
问题分析 |
| √ | √ |
|
|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 √ |
|
|
|
工程研究 |
|
| √ |
| √ |
使用现代工具 |
| √ | √ |
|
|
工程与社会 |
|
|
| √ |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
|
|
| √ |
职业规范 | √ |
|
|
|
|
个人和团队 | √ |
|
|
|
|
沟通与交流 |
|
| √ | √ |
|
项目管理 |
|
|
| √ |
|
终身学习 |
|
|
|
| √ |
四、学制与获得学位条件
学制:3-7年
获得学位条件:参见《贵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贵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总学分:毕业所需总学分为: 170 学分。
五、主干学科及主要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RFID 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等
六、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关系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及总体框架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本着培养学生学习物联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具备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物联网领域实际问题。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如下:
1. 突出基础的宽厚
前三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专业基础课程,从数学、计算机、通信、物联网等方面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2.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课程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循序推进。在宽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及工程设计基础知识的支撑下,突出面向物联网工程及其网络系统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突出人才培养多元化
课程设计分为必修、选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期望的学分、有益的课外实践环节塑造自己。
4. 突出知识的交叉融合
形成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些主干学科的知识的交叉融合。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及总体框架反映产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反映与毕业要求的映射关系。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具体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
培养目标 | 主要课程 | 所在模块 |
人文素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 通识课程 |
专业知识 | 专业基础知识 |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数电路与逻辑等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核心理论 |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 | 专业核心课 |
应用能力 | Python基础、Java程序设计、数据挖掘、物联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 | 发展方向课 |
团队沟通 | 综合设计、实践类课程、学科竞赛等 | 综合实践课 |
持续发展 | 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 综合实践课 |
(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主干学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立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
2、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物联网工程培养需要扎实的数学及自然科学知识,故在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中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数电路与逻辑等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同时,为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课程的设立为发展方向课程打下基础。
专业课程支撑关系示意图如下所示: